近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表示,面对国内外复杂的能源供需形势,国家及时对动力煤保供稳价综合施策,保障了我国能源总体供给的稳定性和成本基础,但在一定程度上对钢铁等未纳入双轨管理的非电行业的供给和用煤成本造成了明显影响。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统筹考虑电力和非电行业用煤需求,政策调控上一视同仁,将冶金煤纳入国家调控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焦煤市场的监管,对个别企业通过竞拍平台哄抬价格等影响市场正常运行的行为予以查处和打击;加强对期现货市场联动操作行为的监管,坚决遏制资本过度投机和恶意炒作。
原文如下:
骆铁军出席煤钢行业交流机制工作会和全国煤炭交易会
(相关资料图)
6月27日和28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先后出席2023年第二次煤钢行业交流机制工作会议和2023夏季全国煤炭交易会,并发表讲话。
在27日召开的2023年第二次煤钢行业交流机制工作会上,钢协和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相关人员分别介绍了钢铁和煤炭行业运行情况及需求展望等。参会的宝武、鞍钢、河钢和湖南钢铁4家钢铁企业均认为,钢铁需求峰值拐点显现,终端需求不足和持续微利或亏损问题尤为突出,7月份订单明显不及预期,预计下半年需求仍不容乐观,企业稳定经营和降本压力巨大。参会的山西焦煤、龙煤集团、山东能源和淮北矿业4家煤炭企业表示,对钢铁行业当前的困难有充分的了解和认同,也认为钢铁需求增长面临很大压力。煤钢双方一致强调,要继续坚持“年度定量、季度定价”的中长期合同机制,同时要尽快完善季度定价机制,以更好地适用极具波动的市场变化。
骆铁军在讲话中指出,钢铁协会支持煤钢双方坚持“年度定量、季度(协商)定价、保履约率、适时调整”的中长期合同机制,其中定价机制是关键,要进一步完善:一是要体现协商性,协商才能共赢和可持续;二是要体现市场化,特别是市场波动较大时,季度内的调整是有必要的;三是要审慎引入指数化定价,其他品种定价的经验表明,指数化很容易演变成金融化,最终会沦为资本炒作的工具,受害的是实体企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秘书长张宏在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年度定量、季度定价”的中长期合同机制,煤炭和钢铁两个协会要继续搭建好平台,促进煤钢双方进一步形成互利共赢的工作机制。尽管钢铁已在消费峰值平台区间,但未来需求量仍可期。煤钢唇齿相依,双方有深化合作的基础,要共同努力加快完善定价机制。
在28日召开的全国夏季煤炭交易会上,骆铁军指出,今年一季度钢铁生产保持高位,但进入二季度后需求明显不及预期,钢铁行业适时调整生产节奏,前5个月粗钢产量同比增加1.6%,增幅较一季度的6.1%明显放缓,4月和5月产量同比和环比连续两个月负增长,其中5月产量同比减少7.3%、环比减少2.7%。铁矿石、焦煤等原料价格出现了持续下降,但受下游需求不足影响,钢价下降更多导致钢铁利润大幅下降。今年前5个月,钢协统计重点钢铁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减少71.1%、销售利润率仅为1.1%,亏损面达到近50%。实际上,自去年7月份以来,钢铁行业微利或亏损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将近1年时间。预计随着房地产行业增长拐点的显现,下半年钢材需求总体仍难言乐观。
骆铁军认为,在新形势下,煤焦钢产业如何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对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至关重要,建议多措并举,力促煤钢产业链和谐共赢。
一是降低产业链运行成本,促进需求有效释放。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尽管煤钢矿产业链总体价格都在下降,但钢铁上游原料价格仍处于较高水平,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成本相对于下游承受能力仍处于较高水平。在下游行业持续不景气的情况下,产业链各个环节最终都难“独善其身”,进一步降低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成本迫在眉睫,以促进下游需求有效释放。
二是完善中长期合同机制,促进煤钢共赢发展。据测算,2022年全国钢铁行业直接耗用冶金煤量近7亿吨,折合原煤量近14亿吨,占全国原煤产量的30%以上。目前,冶金煤中长期合同量1亿吨左右,虽然占总耗用量的比例不高,但对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至关重要,应进一步完善“年度定量,季度(协商)定价、适时调整,保履约率”的中长期合同机制。
三是建议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将冶金煤纳入国家调控机制。面对国内外复杂的能源供需形势,国家及时对动力煤保供稳价综合施策,保障了我国能源总体供给的稳定性和成本基础,但在一定程度上对钢铁等未纳入双轨管理的非电行业的供给和用煤成本造成了明显影响。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统筹考虑电力和非电行业用煤需求,政策调控上一视同仁,将冶金煤纳入国家调控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焦煤市场的监管,对个别企业通过竞拍平台哄抬价格等影响市场正常运行的行为予以查处和打击;加强对期现货市场联动操作行为的监管,坚决遏制资本过度投机和恶意炒作。
会后,骆铁军还赴山钢日钢公司、日照钢铁公司和中信特钢集团青岛特钢公司进行调研,规划发展部和市场调研部相关人员陪同参会和调研。